回想一下,病毒性其实有两个指标:每个现有用户成功邀请了多少新用户(即病毒式传播系数)和他花多长时间才会邀请用户(即病毒传播周期)。病毒性没有所谓“正常”的标准。两个指标都依赖于产品的性质,以及市场饱和度。

一个持续高于1的病毒式传播系数是强有力的增长信号,它意味着你应该关注用户黏性,这样你能够在增加新用户的同时留住他们。但即使病毒式传播系数较低,它也很有用,因为它可以有效降低你的客户获取成本。想象一下,如果你获取100个新用户需要花1000美元,你的客户获取成本就是10美元。但是如果你的病毒式传播系数是0.4,那么这100个用户就会邀请40个用户,而这些用户又会邀请另外16个用户,如此往复。最后,获取的100个用户实际上会变成165个用户。所以你的客户获取成本实际上变成了6.06美元。换句话说,病毒性是你吸引用户所付出努力的力量放大器。只要方法得当,这会成为你的特有优势。

还有一点也很重要:你要区分人工病毒性和内在病毒性。如果你的服务具有内在病毒性——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邀请外部的人注册,就像Skype或Uberconf等产品一样——受邀请加入的用户有正当的理由使用产品。你邀请的一位Skype用户加入Skype的原因是为了与你通话。通过这种方式加入的用户会比那些通过人为方式(比如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)加入的用户有更高的参与度。

另一方面,如果你的病毒性是通过强迫得到的,比如,只有先邀请5位好友才能用测试版,或用额外的功能来奖励人们发微博,你在这些受邀请的用户中就不会看到与原用户同等的黏性。Dropbox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,它赠送给人们有价值的东西(云存储空间),这看起来是原生病毒性,其实是人为造成的。人们邀请其他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想要更多的空间,而非因为他们需要分享内容。直到后来,公司才添加了高级分享功能,给产品增加了更多的原生病毒性。

不要忽视通过电子邮件的分享,第12章提到过,它占在线分享总数的近80%,尤其是对媒体网站或年长的客户更是如此。

对于创业公司来说,病毒性没有“典型值”。如果病毒式传播系数低于1,它仍然会帮你减小你的客户获取成本;如果它高于1,你会不断增长。如果你的病毒式传播系数超过0.75就是一个好现象。要试着在产品中加入内在病毒性,跟踪这个指标并与你的商业模式进行对比。将人工病毒式传播与客户获取同等看待,用它带来的客户贡献的价值来对其进行划分。